2022年2月8日,Science 在線發(fā)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教授/尹萬超博士團隊與濟民可信鄧俗俊博士團隊合作的題為“Structures of the Omicron spike trimer with ACE2 and an anti-Omicron antibody”的最新成果。該研究解析了Omicron刺突蛋白與人源受體ACE2或廣譜抗新冠抗體JMB2002復合物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,闡述了Omicron變異株傳播迅速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,并揭示了治療抗體JMB2002全新的作用機制,為JMB2002對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仍具有中和功能及進一步開展臨床試驗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。為廣譜抗新冠抗體的研發(fā)提供了新的思路,也可為全球新冠**研發(fā)提供新的參考。
研究者發(fā)現(xiàn)Omicron刺突蛋白結合其受體ACE2相比于野生型提高6-9倍,通過解析Omicron變異株刺突蛋白與人源受體蛋白ACE2復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(圖1A),從結構中觀察到Omicron刺突蛋白三聚體相鄰的RBD存在相互作用(圖1B),利于Omicron刺突蛋白的RBD持續(xù)處于開放狀態(tài),增強了Omicron變異株的傳染性;結合熱動力學實驗發(fā)現(xiàn)Omicron刺突蛋白的RBD高度靈活且不穩(wěn)定,其熱溶解溫度降了超過5攝氏度(圖1C),使得刺突蛋白更容易從閉合構象向開放構象轉換,進一步增強Omicron變異株的傳染性。簡而言之,Omicron刺突蛋白RBD的相互作用及不穩(wěn)定性,促進Omicron刺突蛋白與ACE2的相互作用,從原子水平解釋了Omicron變異株傳染性增強的潛在機制。
圖1 Omicron刺突蛋白結合人源受體ACE2的結構。A展示Omicron刺突蛋白結合人源ACE2結構的整體構象,B為RBD-RBD二聚體,以及RBD結合ACE2的相互作用界面,C為刺突蛋白的熱穩(wěn)定結果。
從解析的結構中看到Omicron刺突蛋白的眾多突變位點位于蛋白表面,導致了大部分中和抗體對Omicron突變株失去了中和活性。值得慶幸的是,濟民可信自主研發(fā)的新冠中和抗體JMB2002對Omicron刺突蛋白的親和力是對野生型的4倍,展示出強大的抑制Omicron變異株的潛力。為闡述JMB2002抗Omicron變異株的分子機制,研究者解析了Omicron刺突蛋白與JMB2002復合物的結構(圖2A-C);從結構中發(fā)現(xiàn)Omicron刺突蛋白三聚體內(nèi)同樣存在RBD相互作用(圖2D),JMB2002抗體結合Omicron刺突蛋白RBD后阻礙了人源受體蛋白ACE2與RBD的結合(圖2E);令人驚奇的是,JMB2002以一種全新的構象結合在RBD與人源ACE結合界面的背部,是一種全新的結合表位的中和抗體(圖2F)。
圖2 Omicron刺突蛋白結合抗體JMB2002的結構。A展示JMB2002抗體結合Omicron刺突蛋白的整體結構,B復合物中Omicron刺突蛋白的構象,C為與JMB2002抗體結合的兩個RBD的結構比較,D為JMB2002抗體結合Omicron刺突蛋白的結構中RBD-RBD的二聚體,E展示了JMB2002抗體結合Omicron的RBD后阻斷ACE2進一步結合,F(xiàn)為抗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分類,JMB2002抗體為新型抗體,被歸為第五類。
在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大流行之際,本次研究成果極具原創(chuàng)性與新穎性,論文通過同行評審并在Science發(fā)表,將助力全球科研工作者充分了解Omicron變異株的特性,為JMB2002對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仍具有中和功能及進一步開展臨床試驗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。為廣譜抗新冠抗體的研發(fā)提供了新的思路,也可為全球新冠**研發(fā)提供新的參考。
合作咨詢
肖女士 021-33392297 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